前些天看到一篇文章,讲的是人在什么样的心态(或思维模式,mindset)下更容易成长。说的有点意思,总结一下,大概有这么几个方面:
1、主动迎接挑战,还是尽可能避免不确定性和挑战?
2、遇到阻力时,死磕还是简单尝试就放弃?
3、失败后,认为自己的努力让自己成长了,还是认为又白费功夫了?
4、认为一切都是靠努力,还是只要有能力有经验其余都是顺理成章?
5、是积极寻求反馈和意见,还是忽略别人的看法,认为别人都是傻瓜?
6、觉得别人的成功对自己有启发,还是对自己构成威胁?
7、对待自己的错误,是积极从中找到进步的可能性?还是消极接受,认为不完美是常态?
当我们这么来讨论的时候,哪种心态更积极,似乎每一项选择都简单直接。
如果说有了这样积极进取的心态,我们就会不停地成长,那为什么在我们的 career 中,还会时有发生觉得自己停滞不前呢?为什么现实中还是有很多人走到选择的另一边呢?
我觉得这里面有个机会成本和思维惯性的问题。什么意思呢?机会成本是说,当你做出一个选择的时候,对于你个人本身,你付出的是什么。思维惯性是说,当一件事情你不去反复考虑,而是依照一个先验的思维快速做出选择,你更可能会怎么做。
举几个例子来看。
一、关于别人的意见,是积极寻求,还是忽略?
比如你是一个公司的工程师。当你是新人的时候,尤其是毕业后不久工作经验几乎为零的新人,一些老人给你的意见和建议绝大多数情况下都是有益的。即使你不会百分百按照意见去做,但至少这些意见会给你很多新的信息和新的思路,所以对你来说,绝大多数情况下是会促进成长的,那么这个时候,你很容易听取意见,甚至主动寻求建议。
而如果你是一个工作很多年,在公司也年头不小的时候。这个时候,虽然还是能得到一些好的意见,但是你越往上,越有经验,这样有价值的意见就会越来越少,能给你好的且相关的建议的人也会越来越少。不是因为你比别人都强,而是因为这里面很多意见都是你已经听到过甚至想到过的。你需要的,是集中精力把所有的信息综合考虑,做出最优的判断。如果你还是花很多时间去让每一个人都来给你建议,实际情况是你浪费了很多时间来获取重复信息。
当然,这不是说可以不听取意见,而是得到好的意见花费时间精力的性价比大大降低。尤其有些人其实很话唠,把你知道的道理还是换了各种烹调方式煨成不同的鸡汤来让你喝,喝多了就会觉得腻的慌。这样就慢慢很容易形成一种思维惯性,别人说的,你或者觉得听过,或者觉得思考过且有自己的理由不去那么做。长此以往,很多时候大脑就会惰性地对一些意见 say no。
二、对于不确定性和挑战,是主动迎接?还是尽可能避免?
这还是一个机会成本的事情。接受挑战、尝试新领域本身没有什么可怕的。让人犹豫不前的,是这样的选择背后意味着你要放弃的是什么,失败的代价是什么。
这可能是转到一个新的公司,开始一个新的项目,进入一个新的领域等等等等。重新开始,有的时候就像下载一个东西的进度条。如果才下载百分之一,重新开始下载没有什么大的区别;但是如果已经下载了百分之九十,这个时候重新下载放弃的功夫就比较多。如果你已经从零开始把一个团队手把手带起来,做成一个几十人的大队伍。除非已经做出你想要的,否则这个时候的你肯定不会轻易放弃。那么试问,这样的人接受一个新的挑战,和一个本来也就是刚刚事业起步的人去接受一个新的挑战,做选择的难度能不能一样呢?
三、认为一切都是靠努力,还是只要有能力有经验其余都是顺理成章?
我不觉得有能力有经验其余都是顺理成章。但是越到职场后期,努力决定成功的这种必然联系就越来越小。你可能会看到,如果是职场新人,只要努力,就一定能看到进步。但是到了一定的时候,虽然说不努力你肯定完蛋,但不论你多努力,你控制之外的因素也会越来越多。各种软技能和情商的重要性,人际关系处理和一定程度上的政治敏感性都是你成功不可或缺的因素。
这样的感悟本身没有问题,但是问题就在于:这种思维惯性,会让你在一些努力还是很重要的事情上,因为惯性而不够努力。
比如你因为技术扎实所以被提升为团队里的带头人。但是当团队引进新事物新技术的时候,一定要清楚认识到,这个时候你和别人其实是在差不多同一个起点上。虽然因为经验,你可以跑得比别人快得多,但是如果你根本不努力,根本不跑,那你的优势也就荡然无存了。
至于其他的几点,也会有类似的思考。越往后,一个选择是不是正确,这个问题就会变得越来越不是那么一分为二、非黑即白。
如果你仔细看到这里,「当我们说成长遇到了瓶颈的时候,我们遇到的是什么?」你应该知道我想说的意思了。
成长的道路上,那些从外界而来可以让你受益的信息、机会、经历会随着你本身的积累的增加而愈加难以轻易获取。怎样最大可能保持着开放和接受的心态、对那些依然会让自己提升的一切讯号变得更加敏感,是我们一定会面临的问题。在“绝对良好”的心态和自己的机会/时间成本间做好权衡。主动思考,审视自己的惯性思维,摆脱让自己成长停滞的顽固心态,才能不断进步。